制方尚“和”論
鄧中甲認為,尚“和”思想是中醫對傳統文化的借鑒和繼承,方從法出,藥為方統,中醫理法尚“和”,用方用藥莫不以和法為其最高準則——
鄧中甲是成都中醫藥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方劑學學科帶頭人,四川省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夺t方求真——鄧中甲臨證制方旨要》為鄧中甲弟子整理其臨證40余年理論認識及臨證經驗文案之精要,展現了鄧老在方藥配伍學方面的獨特成就和對方劑學發展的突出貢獻,F摘編書中部分內容,共享名醫名家經驗。
中國古代哲學以儒、道、佛三派為主要支柱,三者各自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但從全局來看,其有共同之處,都體現了“中和”二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胡孚琛教授有言:“中國哲學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個‘中’字”“(中)最能代表中華民族智慧的學說”。道中之“德”即是以“中和”為基本特征,“和”為“中”,“中”又為“和”,“中”“和”二字的含義相通!独献印分杏小岸嗦勆谱,不如守中”“道,中之用,或不盈”“知常為和”“和之至”;《莊子》講“和之以天倪”“游心乎德之和”“以和為量”。到《老子》“萬物法自然,中氣以為和”(注:諸多版本作“沖氣以為和”,“沖”為“中”的通假字),則將“中和”連用作為“中”的注釋。儒家的哲學理念中,“和”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且承于道家,如《中庸》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以為志”等,然二者又有不同,儒家的“中和”注重從社會倫理的層面展開,可理解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佛家的“中”則理解為“空”“無”。道學中的“中和”有四層含義:一是從事物規律上講,“中”即為“正道”,為自然必由之路;二是從事物變化上講,“和”即為“度”,為一定的界限;三則是從空間上講,“中和”含有“生化”之義;四是從時機上講,“中”即為“機”,為“不得已”而為之。
, http://www.tsdths.com
和法溯源
中醫在漫長的積累發展過程中,將古代哲學思想創造性地融入中醫學術體系,也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尚“和”思想!饵S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就為援“和”入醫的代表作,通篇閃耀著尚“和”的光芒。
《內經》從“道”的高度來把握“和”這一正常狀態,其準則是“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對于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則強調:“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陰之所生,和本曰和”。對于病態之由來,強調原因在于違“和”。就人體外在因素而言,是“上下相通,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就人體內環境而言,是“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人體的病態,歸根結底,在于陰陽“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至于治療,則是以“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為前提,或“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及針灸中“迎之隨之,以意和之”。所有這些,總則仍在于“因而和之,是謂圣度”。
此外,古代尚“和”思想在《內經》的各個具體層次都有著充分的體現。其內容涉及氣候、環境的天地之和,氣候、環境與人類的天人相應之和,人際的人和,人身的陰陽之和、氣血之和、臟腑之和、情志之和、營衛之和、表里之和、勞逸之和、飲食之和等內容,從而為后世醫學廣泛應用尚“和”思想、創建“和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與傳統文化尚“和”思想一脈相承,治法、方藥也同樣如此。
, 百拇醫藥
和法釋義
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講過:“我國的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文化大系統中,唯有與醫學結合,在醫學領域中得到不斷地發展,而且發展得很好!逼渲械臉闼氐霓q證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道家的唯物觀。古人有“醫易同源”“醫哲同理”之說。按照這種說法,“和法”之“和”的含義應當是哲學中的“中和”含義的實際運用,因此理解道家“中和”的內涵是理解“和法”的關鍵所在。宋·李榮《老子注》中對“中和”二字作了闡釋,“借彼中藥之道,以破兩邊之病”。所謂“兩”應有兩種理解:一是實指二邊,與一相對;二是多,與少相對。故而,將之分為廣義和法、狹義和法和相對和法。
狹義和法
清代醫家成無己《醫學啟源》首次提出了“和法”的概念,即專門針對少陽證,尤指小柴胡湯。少陽證,位于半表半里,正邪相爭于此,汗下非所宜,唯有和解一法乃為治療之“正道”,后世醫家又將和法拓展為治療肝脾、膽胃、腸胃、寒熱、虛實、表里不和等。將其特征歸類,可以分為三類:一為兼顧兩個臟腑,如調和肝脾、調和腸胃、調和膽胃等;二則針對兩種不同病邪相兼為病,如調和寒熱、補瀉兼施、表里同治等;三是針對半表半里,如和解少陽、治瘧等,這即為和法的概念。八法中的和法即為狹義和法。最初,狹義和法之“和”的含義就是“調和”“緩解”的意思,如任應秋《中醫各家學說》:“所謂和法,實具調理之意,故亦有稱為和解者”,蒲輔周《蒲輔周醫案》:“和解之法,具有緩和疏解之意”,周學!蹲x醫隨筆》:“和解者,合汗下之法,而緩用之矣!
, http://www.tsdths.com
廣義和法
“八法”中“汗、吐、下、溫、清、消、補”等七法,每一法所針對的都是單一的證,如汗法針對表證,吐法針對上焦有形實邪,下法針對部位偏下的里實證,溫法針對里寒證,清法針對里熱證,消法針對逐漸形成的有形實證,補法針對虛證。但臨床上,病證的病機是多種多樣、復雜多變的,可以是單病機,可以是雙病機,也可以是更加復雜的病機,如果單純以針對證單一的治法來適應變幻萬千的病機,顯然是不能全面應對,多病機應該以多治法相對應,由此衍生了廣義和法。廣義和法包括兩層含義。
代表多種治法的組合前文有“借彼中藥之道,以破兩邊之病”之論,此“兩”字有兩種內涵,其中一種便為“多”,提示和法本質為多種治法的組合使用,如張介賓所言:“凡病兼虛者,補而和之;兼滯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溫而和之;兼熱者,涼而和之,和之為義廣矣,亦猶土兼四義,其于補瀉溫涼之用而無所不及,務在調平元氣!背嚏婟g所說:“有兼表而和之者,有兼攻而和之者……”周學海提出“和法”適應的是“雜合之邪”“升者、降者、斂者、散者,積于一偏而不相洽,則宜平其積而和之!边@與臨床相吻合。治法的組合使用,使得其所針對病證由單一病機、兩種病機,拓展到多種病機所致病證,且這些不同病機往往是相反的!毒霸廊珪ば路桨寺浴分v到“和之為義廣矣……能因類而廣之,則存乎其人矣。不知此義,又何和劑之足云!逼淞x是強調不能機械地理解和法,應在基本要義上明知變通。這里所說的和法就為和法的變通和拓展。所以,廣義和法方劑多為合方,正如周學海所言:“和解之方,多是偶方、復方,即或間有奇方,亦方之大者也!笨梢,和法方劑的組成比單一法更加復雜。而一些醫家提到的“和”,如張介賓“清而和者”“溫而和者”“消而和者”“補而和者”“燥而和者”“潤而和者”等都不是指和法,而是指清法、溫法、補法、消法等治法,之所以冠以“和”之名,就是為了說明這些治法使用的目的是最終“使人和”。
, 百拇醫藥
組合式多種治法的“生化”過程在“和”的含義中提到,“和”有“生機”“生化”之義!昂汀迸c“七法”同稱,提示“七法”是主干,從這個主干基礎,可以進行“生化”過程,從單純“七法”中采取不同的組合,可以“生化”出成百上千種不同治法,《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焉!逼演o周亦言:“知其意者,靈通變化,不和者使之和,不平者使之平!痹诓∥环矫,上與下、表與里、內與外都是相反的;病性方面,寒與熱、虛與實也為相反;病勢方面,緩與急,亦無不相反。就單一病位、病性、病勢而言,治法理應單一,但相反病機合而致病時,復雜治法又在所必行。如此而言,二種甚至多種治法合用就不得已而行之,這就是道家“和”含義的第四種:從時機上講,“中”即為“機”,強調“不得已”而為之。在組合生化的過程中,組合的各個單元既要保持原始的特性,又不能全其特性,如解表清里的防風通圣散,防風、麻黃等解表,黃芩、大黃、石膏等清里,解表的發散之性與清里的苦瀉之性,一陰一陽,各行原始功效,又互相受到制約,可謂“不能全其特性”。所以,生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七法”按照需要組合成新法的過程。
, http://www.tsdths.com
相對和法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第十二》中提出治療痰飲病的原則,即“病痰飲者,當以溫法和之”,其表明痰飲病的治法是“溫法”,是“和之”。其提示是不是“和法”包含了“溫法”呢?此之溫法實為“相對和法”,如麻黃湯和桂枝湯均是辛溫解表的代表方劑,在治法上是“汗法”的代表,但前者麻黃、桂枝配合,使全方發汗功效峻猛,針對外感風寒表實證,因此被稱為“發汗峻劑”;桂枝湯沒有麻、桂組合而單用桂枝為君,并且與具有收斂之性的芍藥相伍,因此發汗作用相對較弱,針對風寒表虛證,所以稱為“發汗和劑”。后世也屢有將桂枝湯列入“和解劑”者。這兩個方劑,體現的治法相似,但前者效峻而后者效緩。相對于麻黃湯來說,桂枝湯便是“和劑”;同理,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有“解利外感”之說,所謂“解利外感”又稱“解利傷寒”,實際上可分為“解”傷寒和“利”傷寒,前者即用羌活、防風、荊芥等針對相對較輕之風寒外感;后者則是用麻黃湯針對較重的風寒外感。前者相對于后者而言,即為“和”!秱摗啡袣鉁写、小承氣湯相比,后者即為“和劑”;再如治療痰飲方十棗湯和腎氣丸,前者主要由甘遂、大戟、芫花組成,利水功效卓著而峻猛,針對痰飲停于胸脅而又體質壯實者;腎氣丸既有“三補”干地黃、山茱萸、山藥,又有“三瀉”牡丹皮、澤瀉、茯苓,還有“少火生氣”之桂、附,補瀉兼施、陰陽雙補的特點,但祛除水飲的作用弱,針對因腎陽虛而導致的水飲,比較而言,后者為祛除水飲之“和劑”,所以張元素才說,“和之”其意絕非說溫法隸屬于和法,只是說溫藥不可太過,亦非燥之、補之,過燥傷正,而應以和為原則,寓調和人體陽氣,實為治本之法。二者比較,后者當為“和劑”。
, http://www.tsdths.com
所謂“相對和法”,是指同一治法或兩種不同治法在針對相似病證時,如果二者在功效上有所差異,那么較弱、較緩和者即為相對和法。相對和法不是“八法”的一種,但它體現了“和”的含義之“緩和”。
和法使用的“度”
和法以驅邪為主,兼顧正氣,既疏表又清里,既開郁又降逆,無明顯寒熱之偏,性質平和,作用和緩,所以應用范圍廣泛,適應證復雜,是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治法。盡管如此,臨床上還是有一個度的問題,蒲輔周先生對此告誡我們“和法,和而勿泛”“和法使用范圍雖廣,亦當和而有據”,汪昂:“有不當和而和之者……則誤人非淺!迸R床上必須做到“有是證、用是方”,方、法、證必須合拍,方為“正道”。聯系前面提到的“和”字即為度,不要超過一定限度的內涵,提示和法還涉及“度”的問題。
和法與中醫方藥配伍
, http://www.tsdths.com
方從法出,藥為方統。理法尚“和”,勢必方藥亦然。中藥以草為本,習稱本草,草本之性,與人殊體。以草木為藥,藥質入人腸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調和陰陽,和其不和?這就需要首先通過對藥性的調和來實現對人體陰陽的調和,比如中藥的五味化合,以及七情合和,當然更包括方劑組方之君臣佐使的基本結構及方藥配伍技巧。中醫遣藥組方時,正是依靠君臣佐使這一基本結構,才做到了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和衷而共濟。如其中佐制藥、反佐藥的使用,可謂獨具匠心。誠如《醫原》所說:“用藥治病,開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開,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蛘粢猿奢o助之功,或反佐以作向導之用。陰陽相須之道,有如此者!睂嶋H上,君臣佐使之和諧正是尚“和”思想在方劑結構上的具體體現。
關于方藥配伍技巧,則是在功效上的尚“和”。如半夏瀉心湯中黃連、黃芩與干姜,寒溫并用,以調和寒熱;小青龍湯中干姜、細辛配五味子,散收相配,使散不傷正,收不留邪;麥門冬湯以麥冬配半夏,二者潤燥得宜,滋而不膩,燥不傷津;黃土湯中以白術、附子配阿膠、生地,剛柔相濟,實乃陰陽相和之道;四物湯用當歸、川芎之動以活血,配地黃、白芍之靜以養血,動靜結合,使補血之中有行血之用;另外,如濟川煎中升麻與澤瀉,升降兼施,從而使清陽升而濁陰自降;其他還有諸如氣血兼顧、通澀并行等諸多配伍方法。君臣佐使的和諧結構與方藥配伍的調和技巧,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藥個體的藥性藥效,又靈活可靠地調控使用了中藥群體的綜合功效。這些與古代哲學“和”的蘊義相吻合?傮w上體現了“和而不同”,傳統文化中的“和”思想及“致中和”的治道,正與醫道心有靈犀一點通,如清代著名溫病學家柳寶詒,他將自己的藥鋪和診堂冠名為“致和堂”。(由鳳鳴 張曉丹), http://www.tsdths.com(由鳳鳴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張曉丹 成都中醫藥大學)
鄧中甲是成都中醫藥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方劑學學科帶頭人,四川省教學名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夺t方求真——鄧中甲臨證制方旨要》為鄧中甲弟子整理其臨證40余年理論認識及臨證經驗文案之精要,展現了鄧老在方藥配伍學方面的獨特成就和對方劑學發展的突出貢獻,F摘編書中部分內容,共享名醫名家經驗。
中國古代哲學以儒、道、佛三派為主要支柱,三者各自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但從全局來看,其有共同之處,都體現了“中和”二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胡孚琛教授有言:“中國哲學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個‘中’字”“(中)最能代表中華民族智慧的學說”。道中之“德”即是以“中和”為基本特征,“和”為“中”,“中”又為“和”,“中”“和”二字的含義相通!独献印分杏小岸嗦勆谱,不如守中”“道,中之用,或不盈”“知常為和”“和之至”;《莊子》講“和之以天倪”“游心乎德之和”“以和為量”。到《老子》“萬物法自然,中氣以為和”(注:諸多版本作“沖氣以為和”,“沖”為“中”的通假字),則將“中和”連用作為“中”的注釋。儒家的哲學理念中,“和”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且承于道家,如《中庸》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以為志”等,然二者又有不同,儒家的“中和”注重從社會倫理的層面展開,可理解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佛家的“中”則理解為“空”“無”。道學中的“中和”有四層含義:一是從事物規律上講,“中”即為“正道”,為自然必由之路;二是從事物變化上講,“和”即為“度”,為一定的界限;三則是從空間上講,“中和”含有“生化”之義;四是從時機上講,“中”即為“機”,為“不得已”而為之。
, http://www.tsdths.com
和法溯源
中醫在漫長的積累發展過程中,將古代哲學思想創造性地融入中醫學術體系,也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尚“和”思想!饵S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就為援“和”入醫的代表作,通篇閃耀著尚“和”的光芒。
《內經》從“道”的高度來把握“和”這一正常狀態,其準則是“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對于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則強調:“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陰之所生,和本曰和”。對于病態之由來,強調原因在于違“和”。就人體外在因素而言,是“上下相通,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就人體內環境而言,是“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人體的病態,歸根結底,在于陰陽“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至于治療,則是以“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為前提,或“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及針灸中“迎之隨之,以意和之”。所有這些,總則仍在于“因而和之,是謂圣度”。
此外,古代尚“和”思想在《內經》的各個具體層次都有著充分的體現。其內容涉及氣候、環境的天地之和,氣候、環境與人類的天人相應之和,人際的人和,人身的陰陽之和、氣血之和、臟腑之和、情志之和、營衛之和、表里之和、勞逸之和、飲食之和等內容,從而為后世醫學廣泛應用尚“和”思想、創建“和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與傳統文化尚“和”思想一脈相承,治法、方藥也同樣如此。
, 百拇醫藥
和法釋義
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講過:“我國的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文化大系統中,唯有與醫學結合,在醫學領域中得到不斷地發展,而且發展得很好!逼渲械臉闼氐霓q證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道家的唯物觀。古人有“醫易同源”“醫哲同理”之說。按照這種說法,“和法”之“和”的含義應當是哲學中的“中和”含義的實際運用,因此理解道家“中和”的內涵是理解“和法”的關鍵所在。宋·李榮《老子注》中對“中和”二字作了闡釋,“借彼中藥之道,以破兩邊之病”。所謂“兩”應有兩種理解:一是實指二邊,與一相對;二是多,與少相對。故而,將之分為廣義和法、狹義和法和相對和法。
狹義和法
清代醫家成無己《醫學啟源》首次提出了“和法”的概念,即專門針對少陽證,尤指小柴胡湯。少陽證,位于半表半里,正邪相爭于此,汗下非所宜,唯有和解一法乃為治療之“正道”,后世醫家又將和法拓展為治療肝脾、膽胃、腸胃、寒熱、虛實、表里不和等。將其特征歸類,可以分為三類:一為兼顧兩個臟腑,如調和肝脾、調和腸胃、調和膽胃等;二則針對兩種不同病邪相兼為病,如調和寒熱、補瀉兼施、表里同治等;三是針對半表半里,如和解少陽、治瘧等,這即為和法的概念。八法中的和法即為狹義和法。最初,狹義和法之“和”的含義就是“調和”“緩解”的意思,如任應秋《中醫各家學說》:“所謂和法,實具調理之意,故亦有稱為和解者”,蒲輔周《蒲輔周醫案》:“和解之法,具有緩和疏解之意”,周學!蹲x醫隨筆》:“和解者,合汗下之法,而緩用之矣!
, http://www.tsdths.com
廣義和法
“八法”中“汗、吐、下、溫、清、消、補”等七法,每一法所針對的都是單一的證,如汗法針對表證,吐法針對上焦有形實邪,下法針對部位偏下的里實證,溫法針對里寒證,清法針對里熱證,消法針對逐漸形成的有形實證,補法針對虛證。但臨床上,病證的病機是多種多樣、復雜多變的,可以是單病機,可以是雙病機,也可以是更加復雜的病機,如果單純以針對證單一的治法來適應變幻萬千的病機,顯然是不能全面應對,多病機應該以多治法相對應,由此衍生了廣義和法。廣義和法包括兩層含義。
代表多種治法的組合前文有“借彼中藥之道,以破兩邊之病”之論,此“兩”字有兩種內涵,其中一種便為“多”,提示和法本質為多種治法的組合使用,如張介賓所言:“凡病兼虛者,補而和之;兼滯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溫而和之;兼熱者,涼而和之,和之為義廣矣,亦猶土兼四義,其于補瀉溫涼之用而無所不及,務在調平元氣!背嚏婟g所說:“有兼表而和之者,有兼攻而和之者……”周學海提出“和法”適應的是“雜合之邪”“升者、降者、斂者、散者,積于一偏而不相洽,則宜平其積而和之!边@與臨床相吻合。治法的組合使用,使得其所針對病證由單一病機、兩種病機,拓展到多種病機所致病證,且這些不同病機往往是相反的!毒霸廊珪ば路桨寺浴分v到“和之為義廣矣……能因類而廣之,則存乎其人矣。不知此義,又何和劑之足云!逼淞x是強調不能機械地理解和法,應在基本要義上明知變通。這里所說的和法就為和法的變通和拓展。所以,廣義和法方劑多為合方,正如周學海所言:“和解之方,多是偶方、復方,即或間有奇方,亦方之大者也!笨梢,和法方劑的組成比單一法更加復雜。而一些醫家提到的“和”,如張介賓“清而和者”“溫而和者”“消而和者”“補而和者”“燥而和者”“潤而和者”等都不是指和法,而是指清法、溫法、補法、消法等治法,之所以冠以“和”之名,就是為了說明這些治法使用的目的是最終“使人和”。
, 百拇醫藥
組合式多種治法的“生化”過程在“和”的含義中提到,“和”有“生機”“生化”之義!昂汀迸c“七法”同稱,提示“七法”是主干,從這個主干基礎,可以進行“生化”過程,從單純“七法”中采取不同的組合,可以“生化”出成百上千種不同治法,《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焉!逼演o周亦言:“知其意者,靈通變化,不和者使之和,不平者使之平!痹诓∥环矫,上與下、表與里、內與外都是相反的;病性方面,寒與熱、虛與實也為相反;病勢方面,緩與急,亦無不相反。就單一病位、病性、病勢而言,治法理應單一,但相反病機合而致病時,復雜治法又在所必行。如此而言,二種甚至多種治法合用就不得已而行之,這就是道家“和”含義的第四種:從時機上講,“中”即為“機”,強調“不得已”而為之。在組合生化的過程中,組合的各個單元既要保持原始的特性,又不能全其特性,如解表清里的防風通圣散,防風、麻黃等解表,黃芩、大黃、石膏等清里,解表的發散之性與清里的苦瀉之性,一陰一陽,各行原始功效,又互相受到制約,可謂“不能全其特性”。所以,生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七法”按照需要組合成新法的過程。
, http://www.tsdths.com
相對和法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第十二》中提出治療痰飲病的原則,即“病痰飲者,當以溫法和之”,其表明痰飲病的治法是“溫法”,是“和之”。其提示是不是“和法”包含了“溫法”呢?此之溫法實為“相對和法”,如麻黃湯和桂枝湯均是辛溫解表的代表方劑,在治法上是“汗法”的代表,但前者麻黃、桂枝配合,使全方發汗功效峻猛,針對外感風寒表實證,因此被稱為“發汗峻劑”;桂枝湯沒有麻、桂組合而單用桂枝為君,并且與具有收斂之性的芍藥相伍,因此發汗作用相對較弱,針對風寒表虛證,所以稱為“發汗和劑”。后世也屢有將桂枝湯列入“和解劑”者。這兩個方劑,體現的治法相似,但前者效峻而后者效緩。相對于麻黃湯來說,桂枝湯便是“和劑”;同理,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有“解利外感”之說,所謂“解利外感”又稱“解利傷寒”,實際上可分為“解”傷寒和“利”傷寒,前者即用羌活、防風、荊芥等針對相對較輕之風寒外感;后者則是用麻黃湯針對較重的風寒外感。前者相對于后者而言,即為“和”!秱摗啡袣鉁写、小承氣湯相比,后者即為“和劑”;再如治療痰飲方十棗湯和腎氣丸,前者主要由甘遂、大戟、芫花組成,利水功效卓著而峻猛,針對痰飲停于胸脅而又體質壯實者;腎氣丸既有“三補”干地黃、山茱萸、山藥,又有“三瀉”牡丹皮、澤瀉、茯苓,還有“少火生氣”之桂、附,補瀉兼施、陰陽雙補的特點,但祛除水飲的作用弱,針對因腎陽虛而導致的水飲,比較而言,后者為祛除水飲之“和劑”,所以張元素才說,“和之”其意絕非說溫法隸屬于和法,只是說溫藥不可太過,亦非燥之、補之,過燥傷正,而應以和為原則,寓調和人體陽氣,實為治本之法。二者比較,后者當為“和劑”。
, http://www.tsdths.com
所謂“相對和法”,是指同一治法或兩種不同治法在針對相似病證時,如果二者在功效上有所差異,那么較弱、較緩和者即為相對和法。相對和法不是“八法”的一種,但它體現了“和”的含義之“緩和”。
和法使用的“度”
和法以驅邪為主,兼顧正氣,既疏表又清里,既開郁又降逆,無明顯寒熱之偏,性質平和,作用和緩,所以應用范圍廣泛,適應證復雜,是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治法。盡管如此,臨床上還是有一個度的問題,蒲輔周先生對此告誡我們“和法,和而勿泛”“和法使用范圍雖廣,亦當和而有據”,汪昂:“有不當和而和之者……則誤人非淺!迸R床上必須做到“有是證、用是方”,方、法、證必須合拍,方為“正道”。聯系前面提到的“和”字即為度,不要超過一定限度的內涵,提示和法還涉及“度”的問題。
和法與中醫方藥配伍
, http://www.tsdths.com
方從法出,藥為方統。理法尚“和”,勢必方藥亦然。中藥以草為本,習稱本草,草本之性,與人殊體。以草木為藥,藥質入人腸胃,何以能如人之所欲,調和陰陽,和其不和?這就需要首先通過對藥性的調和來實現對人體陰陽的調和,比如中藥的五味化合,以及七情合和,當然更包括方劑組方之君臣佐使的基本結構及方藥配伍技巧。中醫遣藥組方時,正是依靠君臣佐使這一基本結構,才做到了主次分明,全面兼顧,揚長避短,和衷而共濟。如其中佐制藥、反佐藥的使用,可謂獨具匠心。誠如《醫原》所說:“用藥治病,開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開,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蛘粢猿奢o助之功,或反佐以作向導之用。陰陽相須之道,有如此者!睂嶋H上,君臣佐使之和諧正是尚“和”思想在方劑結構上的具體體現。
關于方藥配伍技巧,則是在功效上的尚“和”。如半夏瀉心湯中黃連、黃芩與干姜,寒溫并用,以調和寒熱;小青龍湯中干姜、細辛配五味子,散收相配,使散不傷正,收不留邪;麥門冬湯以麥冬配半夏,二者潤燥得宜,滋而不膩,燥不傷津;黃土湯中以白術、附子配阿膠、生地,剛柔相濟,實乃陰陽相和之道;四物湯用當歸、川芎之動以活血,配地黃、白芍之靜以養血,動靜結合,使補血之中有行血之用;另外,如濟川煎中升麻與澤瀉,升降兼施,從而使清陽升而濁陰自降;其他還有諸如氣血兼顧、通澀并行等諸多配伍方法。君臣佐使的和諧結構與方藥配伍的調和技巧,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藥個體的藥性藥效,又靈活可靠地調控使用了中藥群體的綜合功效。這些與古代哲學“和”的蘊義相吻合?傮w上體現了“和而不同”,傳統文化中的“和”思想及“致中和”的治道,正與醫道心有靈犀一點通,如清代著名溫病學家柳寶詒,他將自己的藥鋪和診堂冠名為“致和堂”。(由鳳鳴 張曉丹), http://www.tsdths.com(由鳳鳴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張曉丹 成都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