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之象
《黃帝內經》繼承了古代哲學把“象”作為思維方法的思想,并引入原屬于哲學概念的陰陽、五行,通過取象比類來說明人體本身及人與自然的關系。
藏象系統就是通過生命活動之象的變化和取象比類的方法,說明臟腑之間及與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規律。
藥象,包括四氣象、味象、升降象、色象、部位象、形狀象、質地象、習性象、時象、地象等。此為古人認識藥物自然屬性的重要思維方式,對把握藥物的功效與應用有重要指導意義,因而業內一直有“用藥法象”的觀點。
象,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基本思維單元與形式,即主要通過以“象”類物、緣“象”比附來認識世界。受此影響,中醫學廣泛地運用了“象”的概念與方法,從“現象”“形象”“意象”“象征”等方面來認識人體,其有關認識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以至于成為中醫藥學標志性思維之一——象思維,有學者甚而稱中醫學為“唯象醫學”或“象數醫學”,F將“象”在中醫藥學中的應用情況作一梳理。
, 百拇醫藥
自然之象
作為古人的一種分類和分析事物的方法,以象喻理是《周易》的一大特色。象其實就是指現象,即“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周易·系辭傳》)!吨芤住芬匀∠鬄榛A,以卦象來表示,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事物其中的規律,如《易傳》有言:“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圣人立象以盡意”“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黃帝內經》繼承了古代哲學把“象”作為思維方法的思想,并引入原屬于哲學概念的陰陽、五行,通過取象比類來說明人體本身及人與自然的關系。
陰陽、五行都是源于自然界的物象。如陰陽應象為日月或水火,《黃帝內經》記載:“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边認為“陰陽者,有名而無形”,且無限可分,因而提出“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五行則是把自然界中的木、火、土、金、水作為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且分別應象為“曲直”“炎上”“稼穡”“從革”“潤下”,用于說明事物的屬性與聯系。
, 百拇醫藥
古代哲學認為,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皆由陰陽二氣合成,如《黃帝內經》觀察天地變化時認為:“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痹谡J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時,認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與天地如一”“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在描述天人相應的具體方式時,指出“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至其月廓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庇纱吮磉_了人天同源、人天同構,進而人天同象、人天同道的觀點。
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其運動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則的統一支配。中醫學以五行特性為綱,進而推演出臟腑與自然界五方、五季、五味、五化、五音等的通應之象,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如此構建了人體內外環境相互聯系的五行系統,確立了人與自然相統一的整體觀念。
, 百拇醫藥
人體之象
中醫學是通過觀察外在的征象,推測內在的臟腑變化來認識人體的,《黃帝內經》記載為:“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即“司外揣內”!兜は姆ā穼Υ丝偨Y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
《黃帝內經》中述及的“藏象”實指臟腑之象,如王冰言:“象,謂見于外,可閱者也”;張介賓亦言:“象,形象也,藏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端貑枴ち澆叵笳摗分兴裕骸靶恼,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其中即包含了氣象(其華在面)、形象(其充在血脈)、法象(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因此,《黃帝內經》所言的藏象系統,就是通過生命活動之象的變化和取象比類的方法,說明臟腑之間及與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規律。
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統稱為“神”。中醫學通過望、聞、問、切的形式,對神加以感知和區分,并通過藏象學說中的系統、整體關聯性判斷臟腑的常與變。如“得神”之象為:神志清楚,語言清晰,面色榮潤含蓄,表情豐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內含;反應靈敏,動作靈活,體態自如;呼吸平穩,肌肉不削,另有舌象淡紅榮潤,運動自如;脈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從容和緩、節律一致,往來柔和,沉取有力(即具備“胃、神、根”)。異于此者則屬于“失神”之象,如兩目晦暗,目無光彩,面色無華,精神萎靡,意識模糊,反應遲鈍,手撒尿遺,骨枯肉脫,形體羸瘦等,而病脈中的十怪脈(釜沸脈、解索脈、雀啄脈、麻促脈、魚翔脈、蝦游脈、屋漏脈、彈石脈、轉豆脈、偃刀脈)的記述,更是非常生動、形象。
, 百拇醫藥
此外,《內經》還對一種特殊的意象——夢象進行了分析解讀,認為夢的產生都有相應的內在基礎,如《靈樞·淫邪發夢》記載:“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焫,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饑則夢取,甚飽則夢予。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
藥物之象
中藥大都源于天然。其生于天地之間,稟受天地之氣,依自然環境,循生長規律,成為獨具特性、有別于它的萬物之一。這些有形或無形的特質,即稱為藥象,包括四氣象、味象、升降象、色象、部位象、形狀象、質地象、習性象、時象、地象等。此為古人認識藥物自然屬性的重要思維方式,對把握藥物的功效與應用有重要指導意義,因而業內一直有“用藥法象”的觀點。
《侶山堂類辨》對藥象有很詳盡的認識,謂:“五氣分走五臟,五味逆治五行,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脈,肉者補血肉,各從其類也。如水草、石草,其性主升;梢杪子實,其性主降;甘香之品,能橫達于四旁;寒熱之氣,性浮沉于上下,在土之根 ,本乎上者親上,本乎下者親下;在外之枝干,在根者治本,在枝者行于四肢。此物性之自然也!薄侗静輦湟芬灿蓄愃朴^點:“藥之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干者,內行臟腑;質之輕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腎;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里;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此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也!薄侗静輳男隆费灾鼮楹喢鳎骸胺菜幐饔行、性、味、質。其入諸經,有因形相類者,如連翹似心而入心……有因性相從者,如潤者走血分,燥者入氣分,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之類;有因氣相求者,如氣香入脾,氣焦入心之類;有因質相同者,如頭入頭,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紅花蘇木汁似血而入血之類。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贝送,民間有諺云“中空草木可治風,葉枝相對治見紅,葉邊有刺皆消腫,葉中有漿拔毒功!
綜上所述,在以“象”為基本思維方式的古人眼中,大千世界無不是象。古代哲學倡氣一元論,即天地萬物即是一氣所生,因而由物象而意象,即可把天、地、人同而視之。但應該看到,這種取象比類、格物致知的方法,是受限于認知條件下的一種類比推理,是對事物較淺層次的認識,與歸納推理一樣,都夾雜著一定程度的想當然的唯心成分,因而存在著邏輯性不強、嚴謹性不足的缺陷。盡管它對于我們認識事物可以提供線索與思路,但對反映現象與本質之間關系的結論則難免時有牽強附會之嫌。(朱光), 百拇醫藥(朱光 河南中醫藥大學)
藏象系統就是通過生命活動之象的變化和取象比類的方法,說明臟腑之間及與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規律。
藥象,包括四氣象、味象、升降象、色象、部位象、形狀象、質地象、習性象、時象、地象等。此為古人認識藥物自然屬性的重要思維方式,對把握藥物的功效與應用有重要指導意義,因而業內一直有“用藥法象”的觀點。
象,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基本思維單元與形式,即主要通過以“象”類物、緣“象”比附來認識世界。受此影響,中醫學廣泛地運用了“象”的概念與方法,從“現象”“形象”“意象”“象征”等方面來認識人體,其有關認識對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以至于成為中醫藥學標志性思維之一——象思維,有學者甚而稱中醫學為“唯象醫學”或“象數醫學”,F將“象”在中醫藥學中的應用情況作一梳理。
, 百拇醫藥
自然之象
作為古人的一種分類和分析事物的方法,以象喻理是《周易》的一大特色。象其實就是指現象,即“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周易·系辭傳》)!吨芤住芬匀∠鬄榛A,以卦象來表示,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事物其中的規律,如《易傳》有言:“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圣人立象以盡意”“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黃帝內經》繼承了古代哲學把“象”作為思維方法的思想,并引入原屬于哲學概念的陰陽、五行,通過取象比類來說明人體本身及人與自然的關系。
陰陽、五行都是源于自然界的物象。如陰陽應象為日月或水火,《黃帝內經》記載:“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边認為“陰陽者,有名而無形”,且無限可分,因而提出“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五行則是把自然界中的木、火、土、金、水作為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且分別應象為“曲直”“炎上”“稼穡”“從革”“潤下”,用于說明事物的屬性與聯系。
, 百拇醫藥
古代哲學認為,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皆由陰陽二氣合成,如《黃帝內經》觀察天地變化時認為:“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痹谡J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時,認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與天地如一”“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在描述天人相應的具體方式時,指出“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至其月廓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庇纱吮磉_了人天同源、人天同構,進而人天同象、人天同道的觀點。
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其運動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則的統一支配。中醫學以五行特性為綱,進而推演出臟腑與自然界五方、五季、五味、五化、五音等的通應之象,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如此構建了人體內外環境相互聯系的五行系統,確立了人與自然相統一的整體觀念。
, 百拇醫藥
人體之象
中醫學是通過觀察外在的征象,推測內在的臟腑變化來認識人體的,《黃帝內經》記載為:“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即“司外揣內”!兜は姆ā穼Υ丝偨Y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
《黃帝內經》中述及的“藏象”實指臟腑之象,如王冰言:“象,謂見于外,可閱者也”;張介賓亦言:“象,形象也,藏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藏象”!端貑枴ち澆叵笳摗分兴裕骸靶恼,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其中即包含了氣象(其華在面)、形象(其充在血脈)、法象(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因此,《黃帝內經》所言的藏象系統,就是通過生命活動之象的變化和取象比類的方法,說明臟腑之間及與整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規律。
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統稱為“神”。中醫學通過望、聞、問、切的形式,對神加以感知和區分,并通過藏象學說中的系統、整體關聯性判斷臟腑的常與變。如“得神”之象為:神志清楚,語言清晰,面色榮潤含蓄,表情豐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內含;反應靈敏,動作靈活,體態自如;呼吸平穩,肌肉不削,另有舌象淡紅榮潤,運動自如;脈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從容和緩、節律一致,往來柔和,沉取有力(即具備“胃、神、根”)。異于此者則屬于“失神”之象,如兩目晦暗,目無光彩,面色無華,精神萎靡,意識模糊,反應遲鈍,手撒尿遺,骨枯肉脫,形體羸瘦等,而病脈中的十怪脈(釜沸脈、解索脈、雀啄脈、麻促脈、魚翔脈、蝦游脈、屋漏脈、彈石脈、轉豆脈、偃刀脈)的記述,更是非常生動、形象。
, 百拇醫藥
此外,《內經》還對一種特殊的意象——夢象進行了分析解讀,認為夢的產生都有相應的內在基礎,如《靈樞·淫邪發夢》記載:“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焫,陰陽俱盛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饑則夢取,甚飽則夢予。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
藥物之象
中藥大都源于天然。其生于天地之間,稟受天地之氣,依自然環境,循生長規律,成為獨具特性、有別于它的萬物之一。這些有形或無形的特質,即稱為藥象,包括四氣象、味象、升降象、色象、部位象、形狀象、質地象、習性象、時象、地象等。此為古人認識藥物自然屬性的重要思維方式,對把握藥物的功效與應用有重要指導意義,因而業內一直有“用藥法象”的觀點。
《侶山堂類辨》對藥象有很詳盡的認識,謂:“五氣分走五臟,五味逆治五行,皮以治皮,節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脈,肉者補血肉,各從其類也。如水草、石草,其性主升;梢杪子實,其性主降;甘香之品,能橫達于四旁;寒熱之氣,性浮沉于上下,在土之根 ,本乎上者親上,本乎下者親下;在外之枝干,在根者治本,在枝者行于四肢。此物性之自然也!薄侗静輦湟芬灿蓄愃朴^點:“藥之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干者,內行臟腑;質之輕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腎;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里;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此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也!薄侗静輳男隆费灾鼮楹喢鳎骸胺菜幐饔行、性、味、質。其入諸經,有因形相類者,如連翹似心而入心……有因性相從者,如潤者走血分,燥者入氣分,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之類;有因氣相求者,如氣香入脾,氣焦入心之類;有因質相同者,如頭入頭,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紅花蘇木汁似血而入血之類。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贝送,民間有諺云“中空草木可治風,葉枝相對治見紅,葉邊有刺皆消腫,葉中有漿拔毒功!
綜上所述,在以“象”為基本思維方式的古人眼中,大千世界無不是象。古代哲學倡氣一元論,即天地萬物即是一氣所生,因而由物象而意象,即可把天、地、人同而視之。但應該看到,這種取象比類、格物致知的方法,是受限于認知條件下的一種類比推理,是對事物較淺層次的認識,與歸納推理一樣,都夾雜著一定程度的想當然的唯心成分,因而存在著邏輯性不強、嚴謹性不足的缺陷。盡管它對于我們認識事物可以提供線索與思路,但對反映現象與本質之間關系的結論則難免時有牽強附會之嫌。(朱光), 百拇醫藥(朱光 河南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