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年的第一方
受訪專家: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董振華
中醫中藥在我國歷史久遠,已深深植根在民眾心中;中藥又有著極強的生命力,至今仍在臨床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傳統中藥中,有一些經典名方,有的原方至今沿用,有的以原方基礎加減,發揮著更廣泛而神奇的療效。 為您梳理幾個“千古第一方”,并請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董振華對其一一解讀、提示。
益氣健脾第一方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最早記載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全方僅有四味藥,卻“君臣佐使”俱全,以人參補脾益氣為君,白術健脾燥濕為臣,茯苓健脾滲濕為佐,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四味藥均為平和之品,溫而不燥,補而不峻,不偏不倚,寓有“君子至中和”的古意,所以名為“四君子湯”。
組方構成:人參(現代多用黨參代替)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各藥研成粗末;每服6克,水煎服,F代臨床已較少研末,而是直接用水煎服。
, 百拇醫藥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主治面色萎黃、語聲低微、疲乏無力等脾胃氣虛證。臨床上常用本方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腸功能減退、消化不良、小兒低熱、慢性肝病等屬脾胃氣虛者。
衍生方劑:四君子湯是一張補陽氣的基本方,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加入半夏、陳皮,衍生出 “六君子湯”,用于補氣化痰,治療陽氣虛弱兼有濕痰的證候。若還伴有嘔吐胃脹、胃痛或腹痛腹瀉等胃虛受寒的癥狀,可以再加入木香、砂仁成為 “香砂六君子湯”;制成水丸即為香砂六君子丸。
專家提示: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較大,難免出現氣虛,四君子湯以溫補陽氣為主,適用于陽虛氣弱體質的人,如果體內有痰濕、瘀血或經常便秘、上火的人群則不適合!
疏肝解郁第一方 逍遙散
逍遙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系由張仲景《傷寒論》四逆散衍化而成,是疏肝解郁的代表方劑,歷經千余年的臨床驗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實用性。逍遙是道家術語,指安閑自得、無拘無束的狀態,中醫借鑒這一含義,比喻本方功效在于使抑郁的肝臟得到疏解,故稱逍遙散。
, 百拇醫藥
組方構成:由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術各9克,甘草5克,6味藥加生姜、薄荷適量組成,配制成丸藥后就叫逍遙丸。
功能主治:本方適應范圍廣泛,如現代醫學的慢性肝病、慢性胃炎、膽囊炎、膽石癥、月經不調、乳腺小葉增生、焦慮抑郁癥、黃褐斑、過敏性皮炎都可根據病情應用此方辨證治療,尤其是在婦科疾病中應用更為廣泛,是治療各種婦科疾病的代表方劑之一。此外,現代人群生活節奏緊張,壓力過大,疏解情緒能力差,極易產生抑郁、焦慮等癥狀,屬于中醫“郁證”“郁病”的范疇,應用逍遙散治療最為對證。
衍生方劑:本方加丹皮、梔子,稱為丹梔逍遙散或加味逍遙散,可以治療婦女因憂郁而致的經血不調、煩躁易怒、口干面赤、頭痛頭暈等癥狀。本方既能疏肝健脾,又能養血清熱,也是調經的有效方劑。
專家提示:需要指出,很多人認為逍遙散是針對婦女月經失調等婦科病所創制,其實不然,凡是在臨床出現肝郁、血虛、脾虛這三類證候時,無論男女都可服用。服藥期間禁食寒涼、生冷食物,若感冒發燒則應停用!
, 百拇醫藥
養血調經第一方 四物湯
四物湯最早見于唐代藺道人所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主治“外傷瘀血作痛”,后被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收錄在“治婦人諸疾”門中,用于多種婦科疾病的治療,也被后世譽為“婦科第一方”。歷代醫家在四物湯的基礎上衍變出800多種方劑,是名副其實的“養血調經第一方”。
組方構成:由當歸、川芎、白芍、熟地4味藥等量組成,現臨床常各取9克用水煎服。
功能主治:其功效為補血調經,主治血虛瘀滯所致的月經不調,以及一切血虛所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面色萎黃等癥,F代臨床常用于治療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胎位異常、宮外孕、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蕁麻疹、皮膚瘙癢癥、神經性頭痛、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炎等多種病癥。
衍生方劑:本方加黨參、黃芪稱為圣愈湯,或與四君子湯合用稱為八珍湯,都是氣血雙補的方劑,主治氣血兩虛引起的精神不振、乏力倦怠、面色萎黃、飲食減少、婦女月經過多等病癥;加艾葉、香附則為艾附暖宮丸,可溫經暖胞、補血安胎,主治血虛挾寒的月經失調,虛寒不孕。
, 百拇醫藥
專家提示:四物湯不能長期服用,必須在指導下對證用藥。本方藥性偏于溫燥,陽熱體質或平素易上火的人尤其要慎服。處方中地黃、白芍均屬藥性陰柔之品,脾胃陽虛、食少便溏者不宜久服!
養心安神第一方 酸棗仁湯
酸棗仁湯,最早叫做酸棗湯,見于東漢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本方是治療失眠的代表方劑之一,對中醫治失眠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
組方構成:酸棗仁(炒)15克,甘草3克,知母、茯苓、川芎各6克,以水煎,分3次溫服。
功能主治: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主治失眠、心悸盜汗、頭目眩暈、咽干口燥等癥,F代多以本方加減用于治療神經衰弱、早搏、更年期綜合征、焦慮癥等病癥。
衍生方劑:酸棗仁粥。取酸棗仁10克,生地黃15克,粳米100克。將棗仁、地黃用水熬制,取藥汁,再入粳米熬粥食用。該方來源于《圣惠方》,是治療心煩失眠等癥的食療方。
, 百拇醫藥
專家提示:需要注意的是,酸棗仁湯雖有治療失眠之功效,但導致現代人失眠的原因紛繁復雜,并不是一個藥方能夠全部解決的,關鍵還需醫生明確病因,再對癥治療!
滋陰補腎第一方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由宋代兒科醫學家錢乙創制,最早用于治療小兒腎氣不足、發育遲緩,應用至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明代醫學家薛己用該方治療腎陰不足,效果顯著,流傳至今。該治法現在被廣泛運用于臨床。因全方由6味藥組成,且酸、苦、甘、辛、咸、淡六味兼備,故稱為六味地黃丸。
組方構成:由熟地黃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藥120克,丹皮90克,澤瀉90克,茯苓90克組成,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9克,每日2次,F代臨床往往直接用水煎服。
功能主治:滋陰補腎,主治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的證候,F代常用于治療因腎陰不足引起的慢性腎炎、高血壓、糖尿病、腎結核血尿、甲狀腺功能亢進、干燥綜合征、中心視網膜炎、視神經炎、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無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多種疾病。
, http://www.tsdths.com
衍生方劑:六味地黃丸是滋陰補腎的基礎方,后世醫家在臨床實踐中根據癥狀變化對原方藥物增減,衍變成多個方劑。如:1.都氣丸:出自《醫宗己任編》。原方加五味子,主治因肺腎兩虛引起的咳嗽氣喘,面赤呃逆。2.麥味地黃丸: 出自《壽世保元》,又名八仙長壽丸。由原方加麥冬、五味子組成,主治因肺腎陰虛引起的虛煩勞熱、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專家提示:因本方主藥熟地黃容易引起消化吸收障礙,脾胃虛弱、易腹瀉者要慎用,或配伍砂仁、藿香、陳皮等藥物。另外,舌質淡胖、怕冷、下肢發涼、小便清長等陽虛體質者不宜服用!
化痰除濕第一方 二陳湯
二陳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因為方中半夏、陳皮(或橘紅)二藥性味燥烈,存放時間越久越能消除烈氣,起到溫中化痰而不燥烈之用,故名二陳湯。
組方構成:由半夏(用沸水洗7次)、橘紅各9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5克,加生姜7片,烏梅1個組成,水煎服。
, 百拇醫藥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主治濕痰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脹滿、惡心嘔吐等癥,常用于治療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哮喘、慢性胃炎、胃潰瘍、嘔吐,及中風失語、膽囊炎、小兒流涎、痛經、閉經等病癥。
衍生方劑:去生姜、烏梅,加白檀香、砂仁,叫做香砂二陳湯,能溫中和胃,治療痰多咳嗽、胸膈滿悶、惡心嘔吐、食欲差等情況;若加上膽南星、枳實,則叫導痰湯,治療頑痰咳嗽;加杏仁、白芥子稱為六安煎,可祛痰止咳、利肺散寒,治療風寒咳嗽、痰滯氣逆。
專家提示:陳皮與橘紅因加工方法不同,功能略有差別。橘成熟時采摘,剝取果皮,陰干稱為陳皮或橘皮;去白留紅曬干者,稱為橘紅。橘紅溫燥功效比橘皮強,還有發表散寒作用,適用于外感風寒咳嗽、痰多黏稠等癥狀!, 百拇醫藥(張筱悅)
中醫中藥在我國歷史久遠,已深深植根在民眾心中;中藥又有著極強的生命力,至今仍在臨床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傳統中藥中,有一些經典名方,有的原方至今沿用,有的以原方基礎加減,發揮著更廣泛而神奇的療效。 為您梳理幾個“千古第一方”,并請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董振華對其一一解讀、提示。
益氣健脾第一方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最早記載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全方僅有四味藥,卻“君臣佐使”俱全,以人參補脾益氣為君,白術健脾燥濕為臣,茯苓健脾滲濕為佐,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四味藥均為平和之品,溫而不燥,補而不峻,不偏不倚,寓有“君子至中和”的古意,所以名為“四君子湯”。
組方構成:人參(現代多用黨參代替)10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各藥研成粗末;每服6克,水煎服,F代臨床已較少研末,而是直接用水煎服。
, 百拇醫藥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主治面色萎黃、語聲低微、疲乏無力等脾胃氣虛證。臨床上常用本方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腸功能減退、消化不良、小兒低熱、慢性肝病等屬脾胃氣虛者。
衍生方劑:四君子湯是一張補陽氣的基本方,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加入半夏、陳皮,衍生出 “六君子湯”,用于補氣化痰,治療陽氣虛弱兼有濕痰的證候。若還伴有嘔吐胃脹、胃痛或腹痛腹瀉等胃虛受寒的癥狀,可以再加入木香、砂仁成為 “香砂六君子湯”;制成水丸即為香砂六君子丸。
專家提示: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較大,難免出現氣虛,四君子湯以溫補陽氣為主,適用于陽虛氣弱體質的人,如果體內有痰濕、瘀血或經常便秘、上火的人群則不適合!
疏肝解郁第一方 逍遙散
逍遙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系由張仲景《傷寒論》四逆散衍化而成,是疏肝解郁的代表方劑,歷經千余年的臨床驗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實用性。逍遙是道家術語,指安閑自得、無拘無束的狀態,中醫借鑒這一含義,比喻本方功效在于使抑郁的肝臟得到疏解,故稱逍遙散。
, 百拇醫藥
組方構成:由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術各9克,甘草5克,6味藥加生姜、薄荷適量組成,配制成丸藥后就叫逍遙丸。
功能主治:本方適應范圍廣泛,如現代醫學的慢性肝病、慢性胃炎、膽囊炎、膽石癥、月經不調、乳腺小葉增生、焦慮抑郁癥、黃褐斑、過敏性皮炎都可根據病情應用此方辨證治療,尤其是在婦科疾病中應用更為廣泛,是治療各種婦科疾病的代表方劑之一。此外,現代人群生活節奏緊張,壓力過大,疏解情緒能力差,極易產生抑郁、焦慮等癥狀,屬于中醫“郁證”“郁病”的范疇,應用逍遙散治療最為對證。
衍生方劑:本方加丹皮、梔子,稱為丹梔逍遙散或加味逍遙散,可以治療婦女因憂郁而致的經血不調、煩躁易怒、口干面赤、頭痛頭暈等癥狀。本方既能疏肝健脾,又能養血清熱,也是調經的有效方劑。
專家提示:需要指出,很多人認為逍遙散是針對婦女月經失調等婦科病所創制,其實不然,凡是在臨床出現肝郁、血虛、脾虛這三類證候時,無論男女都可服用。服藥期間禁食寒涼、生冷食物,若感冒發燒則應停用!
, 百拇醫藥
養血調經第一方 四物湯
四物湯最早見于唐代藺道人所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主治“外傷瘀血作痛”,后被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收錄在“治婦人諸疾”門中,用于多種婦科疾病的治療,也被后世譽為“婦科第一方”。歷代醫家在四物湯的基礎上衍變出800多種方劑,是名副其實的“養血調經第一方”。
組方構成:由當歸、川芎、白芍、熟地4味藥等量組成,現臨床常各取9克用水煎服。
功能主治:其功效為補血調經,主治血虛瘀滯所致的月經不調,以及一切血虛所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面色萎黃等癥,F代臨床常用于治療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胎位異常、宮外孕、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蕁麻疹、皮膚瘙癢癥、神經性頭痛、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炎等多種病癥。
衍生方劑:本方加黨參、黃芪稱為圣愈湯,或與四君子湯合用稱為八珍湯,都是氣血雙補的方劑,主治氣血兩虛引起的精神不振、乏力倦怠、面色萎黃、飲食減少、婦女月經過多等病癥;加艾葉、香附則為艾附暖宮丸,可溫經暖胞、補血安胎,主治血虛挾寒的月經失調,虛寒不孕。
, 百拇醫藥
專家提示:四物湯不能長期服用,必須在指導下對證用藥。本方藥性偏于溫燥,陽熱體質或平素易上火的人尤其要慎服。處方中地黃、白芍均屬藥性陰柔之品,脾胃陽虛、食少便溏者不宜久服!
養心安神第一方 酸棗仁湯
酸棗仁湯,最早叫做酸棗湯,見于東漢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本方是治療失眠的代表方劑之一,對中醫治失眠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
組方構成:酸棗仁(炒)15克,甘草3克,知母、茯苓、川芎各6克,以水煎,分3次溫服。
功能主治: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主治失眠、心悸盜汗、頭目眩暈、咽干口燥等癥,F代多以本方加減用于治療神經衰弱、早搏、更年期綜合征、焦慮癥等病癥。
衍生方劑:酸棗仁粥。取酸棗仁10克,生地黃15克,粳米100克。將棗仁、地黃用水熬制,取藥汁,再入粳米熬粥食用。該方來源于《圣惠方》,是治療心煩失眠等癥的食療方。
, 百拇醫藥
專家提示:需要注意的是,酸棗仁湯雖有治療失眠之功效,但導致現代人失眠的原因紛繁復雜,并不是一個藥方能夠全部解決的,關鍵還需醫生明確病因,再對癥治療!
滋陰補腎第一方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由宋代兒科醫學家錢乙創制,最早用于治療小兒腎氣不足、發育遲緩,應用至今已有近兩千年歷史。明代醫學家薛己用該方治療腎陰不足,效果顯著,流傳至今。該治法現在被廣泛運用于臨床。因全方由6味藥組成,且酸、苦、甘、辛、咸、淡六味兼備,故稱為六味地黃丸。
組方構成:由熟地黃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藥120克,丹皮90克,澤瀉90克,茯苓90克組成,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9克,每日2次,F代臨床往往直接用水煎服。
功能主治:滋陰補腎,主治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的證候,F代常用于治療因腎陰不足引起的慢性腎炎、高血壓、糖尿病、腎結核血尿、甲狀腺功能亢進、干燥綜合征、中心視網膜炎、視神經炎、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無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多種疾病。
, http://www.tsdths.com
衍生方劑:六味地黃丸是滋陰補腎的基礎方,后世醫家在臨床實踐中根據癥狀變化對原方藥物增減,衍變成多個方劑。如:1.都氣丸:出自《醫宗己任編》。原方加五味子,主治因肺腎兩虛引起的咳嗽氣喘,面赤呃逆。2.麥味地黃丸: 出自《壽世保元》,又名八仙長壽丸。由原方加麥冬、五味子組成,主治因肺腎陰虛引起的虛煩勞熱、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專家提示:因本方主藥熟地黃容易引起消化吸收障礙,脾胃虛弱、易腹瀉者要慎用,或配伍砂仁、藿香、陳皮等藥物。另外,舌質淡胖、怕冷、下肢發涼、小便清長等陽虛體質者不宜服用!
化痰除濕第一方 二陳湯
二陳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因為方中半夏、陳皮(或橘紅)二藥性味燥烈,存放時間越久越能消除烈氣,起到溫中化痰而不燥烈之用,故名二陳湯。
組方構成:由半夏(用沸水洗7次)、橘紅各9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5克,加生姜7片,烏梅1個組成,水煎服。
, 百拇醫藥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主治濕痰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脹滿、惡心嘔吐等癥,常用于治療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哮喘、慢性胃炎、胃潰瘍、嘔吐,及中風失語、膽囊炎、小兒流涎、痛經、閉經等病癥。
衍生方劑:去生姜、烏梅,加白檀香、砂仁,叫做香砂二陳湯,能溫中和胃,治療痰多咳嗽、胸膈滿悶、惡心嘔吐、食欲差等情況;若加上膽南星、枳實,則叫導痰湯,治療頑痰咳嗽;加杏仁、白芥子稱為六安煎,可祛痰止咳、利肺散寒,治療風寒咳嗽、痰滯氣逆。
專家提示:陳皮與橘紅因加工方法不同,功能略有差別。橘成熟時采摘,剝取果皮,陰干稱為陳皮或橘皮;去白留紅曬干者,稱為橘紅。橘紅溫燥功效比橘皮強,還有發表散寒作用,適用于外感風寒咳嗽、痰多黏稠等癥狀!, 百拇醫藥(張筱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