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親密力”
親密力,被稱為“愛與被愛”的能力,是一種獲得幸福的核心能力。但是在生活中,有些孩子看起來比較冷漠,好像無法和其他人建立穩定緊密的聯結。他這是怎么了?
靜靜今年5歲,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她是個文弱安靜的小女生,特別不喜歡與別人交往,平時很少主動找小朋友玩,鄰居小伙伴來找她玩,她也不是很熱情,愛搭不理的。在幼兒園里她也沒有玩得來的、關系特別親密的小伙伴。這讓她的媽媽特別擔心:是我們做錯了什么嗎?孩子為什么和人不親呢?該如何幫到孩子呢?
靜靜的表現,如果排除了先天氣質類型的因素,可能跟后天的教養方式有關。如果家長在教養過程中忽視了孩子在關系層面的能力養成,就容易出現靜靜這種情況。要想培養孩子的“親密力”,得學會從以下這3個方面入手:
幫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
孩子呱呱墜地后,會隨著生命過程的展開,與最親近的撫養人(一般來說是母親,也可以是替代母親的人)建立一種親密關系,也就是心理學家鮑爾所謂的“依戀”。這種依戀關系的質量和模式,將會內化成孩子與人建立其他關系的機制,進而影響到孩子如何與他人建立關系。
, 百拇醫藥
在建立依戀關系的過程中,如果媽媽對孩子的需求比較敏感,在孩子有不同需求的時候,媽媽都能快速地做出回應,有時候是喂養,有時候是照料,有時候是玩耍,有時候就是擁抱和安慰,孩子能從不同層面感受到媽媽無條件的愛與接納。孩子與媽媽之間,是一種非常舒服自然的狀態。這樣,孩子能夠不斷地確認媽媽的愛,確信自己不會被拋棄,會形成“安全型依戀”。擁有這種依戀風格的孩子長大后,就會比較容易與人建立信任、親密的關系,同時又能夠在親密關系中保有靈活、舒適的界限。
反之,如果媽媽陪伴孩子的時候總是心不在焉,比如一邊陪孩子一邊玩手機;在孩子面前表現得不一致,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好得不得了,心情不好的時候,經常和孩子發泄怨氣,等等。那么這類孩子的依戀風格就會成為“抗拒型依戀”或“回避型依戀”,孩子長大后,比較容易出現焦慮或冷漠的狀態,要么過于依賴他人,要么干脆擺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態。
父母怎么做?
, 百拇醫藥
由此可見,孩子缺乏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看似是孩子的問題,實際上背后可能是依戀模式的問題。所以,想要孩子做出改變,父母得先檢視一下自己和孩子的親子關系,看看是否需要在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方面下更多功夫。我們需要給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以更多、更高質量的陪伴,在生活中多一些儀式感和秩序感,幫助孩子獲得穩定的心理感受,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
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有時候孩子看似不喜歡交往,實際上并不是真的不愿意交往,而是不敢d。其退縮的根源,可能是缺乏自我價值感——對自己是否值得別人的愛這件事缺乏信心,從而擔心發起交往要求后被別人拒絕,也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只好選擇用封閉的姿態來進行自我保護,讓自己不受挫。
這依然和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有很大關系。如果平時父母在跟孩子互動的時候,總是吝于鼓勵和贊賞孩子,難以用積極主動的姿態回應孩子的需求,上班或出差尤其是時間較長(兩周及以上)時經常不辭而別,或者在孩子的獨立關鍵期,如斷奶、分床、入園等事情上過于焦慮和急迫,忽視了對孩子的解釋和心理安撫,孩子就容易變得越來越膽怯,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情緒。另外,如果父母平時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表現得很高興,做不好或者做錯了就表現得很生氣、對孩子指責得很厲害等,孩子就很容易感覺到自己不夠好,什么也做不對,不值得別人愛……這樣的話,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發展就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與別人交往互動的時候,會畏首畏尾,患得患失,進而影響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 百拇醫藥
父母怎么做?
對孩子有穩定的態度,無論是孩子做得好還是做不好,都讓孩子感受到“我是愛你的”,尤其是要允許孩子犯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提供幫助,而不是指責、批評。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不斷地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比如讓孩子策劃爺爺奶奶的生日會,讓孩子參與家庭計劃的制訂等。
家人間多表達愛,給孩子學習愛、表達愛的機會
有時候孩子不懂得如何與別人建立關系,是因為在他的生命體驗里,這方面可以模仿的部分存在著一定的匱乏,很有可能在日常的親子互動中,爸爸媽媽情感表達就過于內斂,或者是不懂如何表達愛,致使孩子也無從學習如何去表達對別人的愛。還有可能是孩子在家庭中如果表現出親密的舉動,比如摟抱媽媽,或者說愛爸爸、愛媽媽時,爸爸媽媽是沒有反應的,甚至是拒絕的,或者是給出負面反饋,比如批評孩子膩人。這樣的話,孩子從中感受到的也將是——表達愛是件非常尷尬的事情,不去表達,反而會少一些負面情緒體驗。
父母怎么做?
想從根本上提高孩子擁有親密關系的能力,要從給孩子親密的關系開始。如果家庭環境中存在這種情況,爸爸媽媽自身就需要做出調整了,比如放下架子多跟孩子說“我愛你”,每天給孩子親吻和擁抱,多陪孩子做些有親密肢體接觸的游戲,讓孩子體驗到親密關系帶來的快樂,并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愛,可以先從周圍的親人開始,再慢慢擴展到朋友及更多人。, http://www.tsdths.com(房欲飛)
靜靜今年5歲,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她是個文弱安靜的小女生,特別不喜歡與別人交往,平時很少主動找小朋友玩,鄰居小伙伴來找她玩,她也不是很熱情,愛搭不理的。在幼兒園里她也沒有玩得來的、關系特別親密的小伙伴。這讓她的媽媽特別擔心:是我們做錯了什么嗎?孩子為什么和人不親呢?該如何幫到孩子呢?
靜靜的表現,如果排除了先天氣質類型的因素,可能跟后天的教養方式有關。如果家長在教養過程中忽視了孩子在關系層面的能力養成,就容易出現靜靜這種情況。要想培養孩子的“親密力”,得學會從以下這3個方面入手:
幫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
孩子呱呱墜地后,會隨著生命過程的展開,與最親近的撫養人(一般來說是母親,也可以是替代母親的人)建立一種親密關系,也就是心理學家鮑爾所謂的“依戀”。這種依戀關系的質量和模式,將會內化成孩子與人建立其他關系的機制,進而影響到孩子如何與他人建立關系。
, 百拇醫藥
在建立依戀關系的過程中,如果媽媽對孩子的需求比較敏感,在孩子有不同需求的時候,媽媽都能快速地做出回應,有時候是喂養,有時候是照料,有時候是玩耍,有時候就是擁抱和安慰,孩子能從不同層面感受到媽媽無條件的愛與接納。孩子與媽媽之間,是一種非常舒服自然的狀態。這樣,孩子能夠不斷地確認媽媽的愛,確信自己不會被拋棄,會形成“安全型依戀”。擁有這種依戀風格的孩子長大后,就會比較容易與人建立信任、親密的關系,同時又能夠在親密關系中保有靈活、舒適的界限。
反之,如果媽媽陪伴孩子的時候總是心不在焉,比如一邊陪孩子一邊玩手機;在孩子面前表現得不一致,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好得不得了,心情不好的時候,經常和孩子發泄怨氣,等等。那么這類孩子的依戀風格就會成為“抗拒型依戀”或“回避型依戀”,孩子長大后,比較容易出現焦慮或冷漠的狀態,要么過于依賴他人,要么干脆擺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態。
父母怎么做?
, 百拇醫藥
由此可見,孩子缺乏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看似是孩子的問題,實際上背后可能是依戀模式的問題。所以,想要孩子做出改變,父母得先檢視一下自己和孩子的親子關系,看看是否需要在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方面下更多功夫。我們需要給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以更多、更高質量的陪伴,在生活中多一些儀式感和秩序感,幫助孩子獲得穩定的心理感受,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
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培養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有時候孩子看似不喜歡交往,實際上并不是真的不愿意交往,而是不敢d。其退縮的根源,可能是缺乏自我價值感——對自己是否值得別人的愛這件事缺乏信心,從而擔心發起交往要求后被別人拒絕,也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只好選擇用封閉的姿態來進行自我保護,讓自己不受挫。
這依然和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有很大關系。如果平時父母在跟孩子互動的時候,總是吝于鼓勵和贊賞孩子,難以用積極主動的姿態回應孩子的需求,上班或出差尤其是時間較長(兩周及以上)時經常不辭而別,或者在孩子的獨立關鍵期,如斷奶、分床、入園等事情上過于焦慮和急迫,忽視了對孩子的解釋和心理安撫,孩子就容易變得越來越膽怯,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情緒。另外,如果父母平時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表現得很高興,做不好或者做錯了就表現得很生氣、對孩子指責得很厲害等,孩子就很容易感覺到自己不夠好,什么也做不對,不值得別人愛……這樣的話,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發展就可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與別人交往互動的時候,會畏首畏尾,患得患失,進而影響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 百拇醫藥
父母怎么做?
對孩子有穩定的態度,無論是孩子做得好還是做不好,都讓孩子感受到“我是愛你的”,尤其是要允許孩子犯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提供幫助,而不是指責、批評。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不斷地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比如讓孩子策劃爺爺奶奶的生日會,讓孩子參與家庭計劃的制訂等。
家人間多表達愛,給孩子學習愛、表達愛的機會
有時候孩子不懂得如何與別人建立關系,是因為在他的生命體驗里,這方面可以模仿的部分存在著一定的匱乏,很有可能在日常的親子互動中,爸爸媽媽情感表達就過于內斂,或者是不懂如何表達愛,致使孩子也無從學習如何去表達對別人的愛。還有可能是孩子在家庭中如果表現出親密的舉動,比如摟抱媽媽,或者說愛爸爸、愛媽媽時,爸爸媽媽是沒有反應的,甚至是拒絕的,或者是給出負面反饋,比如批評孩子膩人。這樣的話,孩子從中感受到的也將是——表達愛是件非常尷尬的事情,不去表達,反而會少一些負面情緒體驗。
父母怎么做?
想從根本上提高孩子擁有親密關系的能力,要從給孩子親密的關系開始。如果家庭環境中存在這種情況,爸爸媽媽自身就需要做出調整了,比如放下架子多跟孩子說“我愛你”,每天給孩子親吻和擁抱,多陪孩子做些有親密肢體接觸的游戲,讓孩子體驗到親密關系帶來的快樂,并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愛,可以先從周圍的親人開始,再慢慢擴展到朋友及更多人。, http://www.tsdths.com(房欲飛)
參見:100md首頁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