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神 通往幸福的修心之旅

圖1

圖2
“神”在《說文解字》里的解釋是:“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食鄰切”。其中,“申”是天空中閃電形,“申”是“電”和“神”的本字!吧辍弊衷诩坠俏睦锸且粋象形字“見圖1”,像神秘而令人驚恐的霹靂,朝各個方向開裂的閃電。古人覺得閃電變化莫測,威力無窮,稱之為神,在古人樸素的思想觀念里,變化莫測、威力無窮的就被視作神靈,是生出、主宰天地萬物的那個“神”,要敬畏!皬氖尽眲t是與天人溝通有關,“示”字在《說文解字》里解釋是:“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其字形為“見圖2”,下面垂下來的3條豎線,代表日、月、星,象征上天垂示征象,顯示吉兇,求告者可以通過這些征象趨吉避兇,化兇為吉,指導人事。
, 百拇醫藥
那么,“神”本義上就蘊含著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觀念——“敬”的觀念。而“敬”這一觀念有著兩種至今都非常重要的實踐價值:其一是“敬”是以自我意識的覺醒為前提的,不管是敬天、敬神、敬鬼,還是敬人、敬己,首先得意識到敬的對象不是我自己,至少不是和我完全一樣;其二,“敬”在行為層面往往以主觀能動的行為為歸宿,是一種基于內求而生出來的“克己復禮”的行為。在這一層面上理解“敬”的觀念,“敬”就展現出一種自由氣象——思想上由自己做主,行動上能充分實現主動性。
養神,從本質上說,也不外乎以上兩個朝向——內求、主動,即自己做主,通往幸福。
中醫的“神”
在中醫學看來,神是生命活力的表現。廣義上,生命活動的一切外在表現都叫“神”,它統領人的精神、意志、直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也包括人體的生命活力和自愈力。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活動來了解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 百拇醫藥
《黃帝內經》認為“心主神”,心是“君主之官”,我們所有的行為活動都是從心出發的,心包含了腦!靶摹钡闹饕δ茉谒季S、思考,“養生先養心”,心安則人安。
養神關鍵在“靜”
國學養生的很多流派在養神上有一個共識:養神關鍵在“調心”,“調心”要訣是“靜”。
所謂“靜”就是止息一切雜念。用道家術語來說就是:讓“識神”進入高度安靜、輕松自然的狀態。道家(尤其是后期道教)將人的心神分出“元神”“識神”,“元神”偏指先天的、內化的潛意識,“識神”偏指來自感官的、關于外物的知識和情感。道家修煉理論認為,入靜功夫有利于減少“識神”對“元神”的干擾,有利于修煉,有利于健康。
人只要醒著,感官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刺激,內心就無時無刻在被內外刺激擾動,不容易“靜”,難以維持“靜”。所以,盡管理論上“靜”對養神來說更根本、更有效,但道家養神并非只設“靜”一種法門,在此之上,還有另一種功夫叫“存想”。如《黃庭內景經》中認為修煉的根本是“凝神于黃庭氣穴,專一觀想所設定的景象”,然后配合上呼吸、咽津、引體、導氣等手段,通過調心,使心身、魂魄相守,進而使整個身心處于和諧的最佳狀態,達到養生、益智的目的。
, http://www.tsdths.com
在佛家看來,有修“戒、定、慧”三學之說,其中“止”“定”二學的核心也都跟“靜”有關,“定”是一種內心處于平靜、安寧、專一的狀態;培育“定”方法叫“止”,即止息煩惱、致力于內心平靜。
儒家經典《大學》里有修身“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格物致知之前還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進階功夫,其中“止、定、靜、安”都跟心神之“靜”密切相關。
具體養神法:五心養生
對現代人養神來說,認識到本心本性的自主性、主動性,還能夠靜下來,當然也能自然而然地生出“智慧”來,從而達到身心的祥和幸福。如果非要介紹一些操作性的方法,那么“五心養生”就是筆者多年來總結出來的,推薦給大眾。
心態平和
, http://www.tsdths.com
蘇東坡被貶瓜州時結識了佛印。蘇東坡當時學佛,他覺得自己的心已經恬淡虛無了,于是就作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比缓笈蓵蛇^長江送去給佛印。佛印看后,批了兩個字“放屁”。蘇東坡一看,特別生氣,立即去找佛印理論。佛印見他氣呼呼的,不禁哈哈大笑:“你還八風吹不動呢,我寫‘放屁’兩個字,你就渡過長江來向我問罪了,我看你是‘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真正的心態平和,得時時刻刻保持少欲清靜的心態,現代人的一切困惑多是因貪“多”造成。所以,老子告訴我們一個“少”字,越多越困惑,越少、越簡單,反而快樂。
心情快樂
保持快樂、悠閑、自足的心態!饵S帝內經》說“美其食,任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其實是告訴我們,吃任何東西都要覺得味道很好,穿任何衣服都覺得合身,無論居住的地方大小都覺得安穩,保持一種高興的情緒,就能感受到幸福和滿足。
, 百拇醫藥
心地善良
人的淳樸、健康的品德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善良的本性,多行助人之事,廣種福田,能使內心獲得滋養,獲得健康快樂,F代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善良、助人、感恩的人,往往幸福感更高。
心胸開闊
安徽桐城縣有個景點叫“六尺巷”,講的是清代一個叫張英的大學士收到老家桐城的家書,說家里和鄰居都蓋房子,鄰居把墻砌得挨著自家了。張英就回信說:“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焙髞黼p方都主動讓了三尺,被傳為佳話。忍讓、寬容讓人獲得精神的快樂,身體也會更健康。
心靈純凈
現代人過多關注物質生活,追名逐利,俗物纏身,總喊著心太累。道家莊子提出的“心齋”和“坐忘”便是要我們拋開欲念,使心靈純凈,無以物累,不以形役,回歸達到自然純真的狀態,心靈純凈,纖塵不染。
總之,養神的方向是“內求”,唯有“內求”才能最終達到自主、主動和自由,進而體驗到健康幸福。(張其成), http://www.tsdths.com(張其成 北京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