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時得所思之物可治病
以情治病,妙方,冷水退熱,啖雪退熱,投其所喜治嘔吐,錢龍井起沉疴,養生之道,醫理,本性酷好之物,可以當藥
清代文人李漁著有《閑情偶記》一書,內容多含養生之道。其中有《笠翁本草》一節,提出以情治病7個妙方,讀來令人頗獲啟迪。他還說病中得所思之物,也是治病良藥。
他現身說法舉了一個例子:某次李漁有病,想吃楊梅,醫生對他妻子說楊梅性熱,一二枚即可使他喪命。于是妻子哄他說街市上沒有賣楊梅的。李漁心里不樂,病情更重。適時街上傳來叫賣楊梅聲,李漁大喜,精神為之一振,急讓妻子去買楊梅。待幾枚楊梅吃下,氣定神怡,不覺病竟退去。于是他得出結論:能在患病時得到所思之物,也是治病良藥。一個文人以其切身體會也許揭示了一個很重要的醫理,即病人所思的東西可能就是祛病良藥。
清代名醫馮兆張對此給予了肯定,他說:“臟各有神,凡酷嗜一物,皆其臟神所欲。斯臟之精氣不足,則求助于斯味以自救。如妊婦肝腎不足,則嗜酸咸;老人精血虧,則嗜肉食。故凡病人所嗜之物 ......
您現在查看是摘要頁,全文長 3492 字符。
他現身說法舉了一個例子:某次李漁有病,想吃楊梅,醫生對他妻子說楊梅性熱,一二枚即可使他喪命。于是妻子哄他說街市上沒有賣楊梅的。李漁心里不樂,病情更重。適時街上傳來叫賣楊梅聲,李漁大喜,精神為之一振,急讓妻子去買楊梅。待幾枚楊梅吃下,氣定神怡,不覺病竟退去。于是他得出結論:能在患病時得到所思之物,也是治病良藥。一個文人以其切身體會也許揭示了一個很重要的醫理,即病人所思的東西可能就是祛病良藥。
清代名醫馮兆張對此給予了肯定,他說:“臟各有神,凡酷嗜一物,皆其臟神所欲。斯臟之精氣不足,則求助于斯味以自救。如妊婦肝腎不足,則嗜酸咸;老人精血虧,則嗜肉食。故凡病人所嗜之物 ......
您現在查看是摘要頁,全文長 34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