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醫生的故事》:醫生的沉思錄 怎樣才是好醫生?
![]() |
郎景和院士:怎樣才是好醫生?
對病人: 沒關系我給您找關系
做什么事情,有個熟人,找個關系,似乎方便些?床『孟褚彩沁@樣,入院手術好像也是這樣。但是,看病、治病、入院、手術,好像都該一樣,因為病情的輕重緩急、治療的手段措施,才是安排計劃的基本考慮和出發點。
有一天早上交班,依床序的病人卡號順延交下來,會不經意地說,這是某某介紹來的。我發現,也挺怪的,幾乎每個病人都會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法找到醫院或科室的某某,構成了“關系”。
接下來,有個農村老太太,似乎沒有什么關系,我說:“這個老太太沒關系?我來找個關系,那就是我……”
護士在那牌卡后面用鉛筆寫了一個“郎”字。
, 百拇醫藥
都有了關系,也就都沒了關系,這就平等了!其實,診斷如何完成、治療如何選擇、手術如何完成,和“關系”真沒什么關系。
我不認為在這些過程中,大夫還在想著這些關系。我希望,都有關系,或者都沒關系。
據說,有一門學問叫“關系學”,甚至有專著。社會生活、人際交往不可能不構成關系,問題是如何構成關系、如何對待關系或處理關系。親朋好友、陌生路人,都會發生交往;公事私事、經營辦理,都會遇到關聯。誠信善待、謙和助人大概是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恪守的基本準則。
醫生生活在社會中、人群中,也在關系里、關系中,互相關照、互相幫助,也在情理之中。但可以坦誠地說,在診治疾病的具體過程中,這些顯然不起主導作用,甚至起不到作用。
試想,在手術中,什么叫好好做!什么叫不好好做?都得認真負責的好好做呀,誰敢不好好做呢?如何不好好做呢,連“技術”上都掌握不了。醫生的職責使然、醫生的良知使然,一視同仁絕不是一句空話。每個病人都應盡可放心的。
, http://www.tsdths.com
做醫生: 當過病人就會換位思考
作為一個男婦產科醫生,肯定不會親身遭遇婦產科的任何疾病和問題。其他疾病,其他性別也一樣,醫生不是靠自己親身經歷去認識疾病和積累診治經驗。
所謂“換位思考”當然主要指理解、體恤病人 的感受、愿望和要求。
三年前,我得了急性闌尾炎,外科醫生決定立即開刀,施行闌尾切除術。手術很順利,術后恢復也很好。
要出院了,我想再換一塊傷口敷料。一位護士說:“就送來!蔽业却、焦急地等待著、耐心地等待著……許久時間過去,大家都在忙忙碌碌。其實,就是一塊紗布而已。
沒有責怪之意、沒有抱怨之意,事情太小太小,連我自己也會忘記,或者不在意。
, 百拇醫藥
可是,我知道了什么是“換位思考”。
病人住在醫院里,沒有什么事可做,除了自己的病,也沒有什么別的可以想。無非是體溫如何、能吃什么、什么時候換藥、拆線、何時可以出院……醫生或者護士告訴什么、答應什么,就占據了全部思想,會老是想著、盼著。無論這件事兒是大、是小,對病人來說就是大事,至少是所企盼或等待的唯一的一件事兒。
于是,答應病人的事一定要按時辦,千萬別忘了。哪怕就是一件很小的小事。
有時,真可能是件大事:幾年前,我下午要去看門診,走廊過道碰到一位外科老護士穿著病號服。
問其怎么了?她說:“可能是直腸癌,明天要手術!庇衷儐柫艘恍┣闆r,覺得很像是陰道直腸隔的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
因忙著去門診,就說:“我看完門診查查你,你等著!”
, 百拇醫藥
門診看得很晚,回到病房已七點多鐘了。那位護士還在等著,經過檢查,的確像是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外科主管大夫商量,暫時取消了次日的直腸癌的手術。最后還是內異癥。
文圖均摘自《一個醫生的故事》,郎景和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令人感動的醫者情懷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郎景和的新書《一個醫生的故事》上周在各大書店上架,150個小故事,還原了其從醫生涯中的點滴經歷,超出了疾病、技術、醫生的單向度視角,也引發了醫療界對醫學人文精神的再思考、社會公眾對醫患關系的再熱議。
, 百拇醫藥 醫與患都不禁想問,郎景和自述故事里的醫患關系為何如此溫潤,為何與當下充斥血淚、暴力、猜忌的醫患關系大相徑庭?難道郎景和是在另一個真空環境里?
非也,郎景和同樣經歷著從不信任到信任的掙扎,從失敗到重獲信心的落寞,從懵懂莽撞到如履薄冰的成長……那是誰讓他趟過這條生命的河?是他內心深處的醫者情懷!正是這份情懷讓他選擇用仁愛、安慰、換位思考來解決關于疾病、醫患乃至社會的種種問題和困惑。
郎景和的故事還原了醫患間的本真關系,而這種關系其實處處在、時時在!袄删昂褪降尼t師”以前、當下都很多。
數月前,網絡紅人、北京積水潭醫生@燒傷超人阿寶的博文《從醫生涯的三次落淚》紅遍了網絡,阿寶在面對死亡線上掙扎的患者的同時,也面對著太多令人糾結的社會惡相和丑陋的人性陰霾,但阿寶內心的醫者情懷戰勝了自我,最終選擇了竭盡全力。
, 百拇醫藥 本月,央視剛剛評選出“最美醫生”,他們的身上有著穿越生命的感動,但似乎依然支撐不起我們對醫患關系的信心。信心很大程度上被當下醫患間的惡性傳播所遮蔽,在“魔鏡”里能見的醫患關系充斥著冷漠和對立,而真實發生在身邊的感動卻常常因為“習慣”或“應該”而被忽略。
郎景和院士的150個小故事似一場“肖申克的救贖”,面對大環境的壓力、誤解甚至是傷害,醫者有理由逃避、消極、對抗,將醫者情懷埋藏于心底,但更有理由重新找回自己,一個用愛、用責任扛起生命的醫者。當生命在偉大和脆弱間搖擺,惟有放下前嫌,用信任互擁,方能收獲溫暖。
曾記得,人民日報官微轉發了一個不成功的搶救案例《她走了,第五次心肺復蘇之后》,當日創造了3萬多的轉發量,網友評論說第三次復蘇成功時搶救者的笑容、第五次復蘇失敗后搶救者的淚水定格了最初最真的醫者情懷,在淚眼和祈福之外,滿屏是寬容、理解和信任。
我們站成怎樣的姿態,世界就是怎樣一個姿態?释蛯で罄删昂凸P下溫潤的醫患關系,不妨從拯救心底那份被深埋的醫者情懷開始,何況醫者情懷原本就在、一直就在。拯救者不是別人,只有你自己。 (施琳玲)
, 百拇醫藥
醫生的沉思錄
作者簡介:郎景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協和醫院婦產科教授。
回顧:無所畏懼的年輕醫生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三、四點,唐山地區發生7.8級大地震。當時我正在產科值班,一位孕婦產程進展不順利,宮口開4厘米(一般10厘米算是開全)卻不再擴張,宮縮還可以。要檢查再做處理。
這時強烈的震動發生了,甚至難以站穩,頭上的無影燈搖晃著,架子上的鹽水瓶、消毒液,瓶瓶罐罐噼里啪啦地摔碎在地上。剛生過孩子的德國婦女在對面的病房里驚叫著,一些待產婦也從病房里擁出來。我和護士都沒覺得多可怕,因為我們沒經歷過,不知道多嚴重。我讓護士去安撫病人。外面稍微安靜下來,我要把這個產婦問題處理好。
, 百拇醫藥
宮口條件不好,產力強而無效,又有地震不停地搖晃。我當機立斷施行宮頸切開,盡快結束分娩。還在不;蝿,燈光搖曳,墻壁吱嘎作響。似乎聽到醫院里嘈雜聲、呼叫聲,醫院總值班已從電話下達了維持秩序、安頓疏散病人的指令。我要盡快完成手術,娩出胎兒,保證她們的安全。
我讓一位年輕醫生扶好照明燈,一是怕脫掉下來砸著病人,二是為我手術固定光源聚焦。我迅速切開宮頸,用吸引器牽拉娩出孩子。助產成功,小兒高聲啼叫。這個在危難時降生的孩子,似乎在為所有人加油鼓勁,戰勝困難,勝利是屬于我們的!
多少年過去了,難忘的地震之夜,我眼前時常會出現搖晃的無影燈,耳邊回響起那嬰兒高亢的啼叫聲……我也會奇怪,當時為什么沒有一點兒怕,即使是現在的回憶。
檢討:手術臺上更要謹言慎語
手術過程和信念不無詩情畫意,一臺艱苦手術,境遇和心情完全可用“千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毙稳。如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的目標和不韌精神,真如領袖教導:“對于反動派,消滅一點,舒服一點;消滅得多,舒服得多;徹底消滅,徹底舒服!
, 百拇醫藥
手術至尊神圣,手術者緊張無邪,可鴉雀無聲,莊嚴肅穆,似乎也可間或輕松和怡。
術中,手術人員講話應注意,特別是局部麻醉、半身麻醉,病人會清楚或不甚清楚地聽到。不嚴肅、缺乏保護性的話語會給病人造成傷害。手術室里最重要的是臺上的病人!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包括術中說話。
曾發生一起麻煩事:從腹腔鏡剔出大小不等6個子宮肌瘤,術者想完成后一并拿出。有一個小肌瘤不好找,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怎么少了一個!薄罢也坏!薄皝G了一個!弊詈笳业侥贸鰜砹。但病人迷迷糊糊聽到,認為大夫把一個肌瘤落到肚子里了,如何解釋都無濟于事,糾結很長時間……
供認:傷口壞了卻成了朋友
36年前我做了一個剖腹產,正值十月一日,孩子起名“國慶”。當年我 36歲,孩子和我同屬蛇。
, http://www.tsdths.com
多數孕產婦,印象也不會很深?蛇@位產婦不同,她的剖腹產傷口始終不愈合,在醫院里住了一個多月。
我每天給她換藥、處理傷口,會有些疼,但卻笑著或說點什么,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還是鼓勵我放手動作?都有。2周過去了傷口還沒好,創面也不干凈,必須擴創處理,病人欣然同意。
我和吳葆楨大夫一起做,認真細微,把一些不健康的組織去除,形成干凈的創面,又用張力線進行縫合。以為沒問題了,一周后傷口又裂開了,我們非常惱喪內疚。病人卻說沒關系,總會長上。我們又想了很多辦法,牽拉法、中藥捻子法、潰瘍油紗條……每天換藥。又做了兩次擴創?偹闶情L上了,孩子都滿月了。
病人一直安詳、和平、配合;微笑著、期許著,鼓勵著。這讓我不安和愧痛。雖然后來查出她有糖尿病和紅斑狼瘡,也是影響傷口的不良因素。
她依然到醫院看我們,雖然沒有多少事。我們變熟悉,她們一家或到英國或到澳大利亞,遇到我們去開會,一定要看我們。那長達一個多月的換藥、手術,不是痛苦的回憶和不滿的哀怨,而是溫暖的緬懷和理解的情誼。
, 百拇醫藥
思考:要永遠走到病人床邊去
科學技術延伸、增強了醫生的感官能力,經典的視、觸、叩、聽似乎是操場上的“一二一”,令年輕醫師乏味生厭。醫生是不是離病人越來越遠?
醫生主要工作是與病人直接接觸完成,經驗仍是基本的。有經驗的醫生可從一瞥一嗅中作出令人驚奇的判斷。電腦必以存入的經驗和信息為基礎,對其結果的認識和使用亦需經驗。醫生沒有任何理由小視與病人面對面的工作——臨床一線的實踐。
醫生的職業要體現人道、善良、關切與愛護。醫生的對象不是發生了毛病或故障的機器。否則,情感交流變成數字傳遞,診病變成冷酷無情的判斷。醫生只注重檢查結果,可能只見病不見人;病人只相信儀器,可能只見藥不見醫。這樣,儀器、實驗室將醫生病人隔離,這有悖于醫學宗旨,也是當代醫學的新危機。
著名醫學教育家張孝騫曾說:“醫生的真正教師是病人,”脫離開病人不可能成為好醫生。林巧稚大夫經常告誡我們,要永遠走到病人床邊去。
, 百拇醫藥
不僅診斷,治療上心理也起巨大作用,忽視這點再好的藥也難奏效。只開處方不愿接受咨詢,不會解釋,只算半個醫生。
我們愿意接受和采用新技術,也無意于呼吁醫生返璞歸真,只想我們要正視自己的病人。
文圖均摘自《一個醫生的故事》,郎景和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醫患關系的ABCD原則
“ABCD”原則指 Attitude(態度)、 Behaviour(行為)、Compassion(同情)、Dialogue(對話)。
, 百拇醫藥 態度為首要。誠懇、信任拉近醫患距離,成為“戰友”共同對付疾病。不良態度是傲慢、生硬、冷淡、猜忌、歧視……。
關鍵是行為。一啟齒、一舉手、一投足,都應體現友善和關愛。醫生要走到病人床邊去,做面對面的工作,不要只憑檢查和化驗報告做結論、下診斷、開處方,“離床醫生不是好醫生!”不良的行為是:冷酷的臉、面無表情,總以為病人是臟的,只盯著檢查報告,對病人都不看一眼……
同情是醫生的天性。仁愛之心、慈善之心為醫生的根本情懷,或從醫的本源。同情病人的遭遇和不幸,痛苦和傷感,困難和糾結、意愿和難耐。幫助、解救、慰藉他們。
不良的情緒是:不關心、無憐憫(憐憫這個詞并不錯)、缺乏體恤、“看病如同修理機器(沒有感情交流)”……
, 百拇醫藥
對話是交流、溝通、診療的一部分。對話需要尊重與傾聽、耐心與接受、坦誠與溝通、肯定與澄清,引導與總結。善于對話是醫生的基本功!叭狈缠Q(同情)與交流,應該看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福岡宣言)。
不會或不善于對話的表現:簡單、粗糙、教訓、羅列局外人聽不懂的術語,不耐心,自以為是,似是而非……
縱然有豐富的醫學知識、高超的醫療技術,“ABCD”都不懂,“ABCD”都不會做,又怎能施行好的醫療活動呢?
醫生和病人是活生生的人,醫療活動和醫患關系就變得復雜。我們首先應牢記“患者第一重要!”,“ABCD”原則不都是以病人為中心嗎!
摘自《一個醫生的故事》,郎景和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http://www.tsdths.com
我收到的“紅包”
新時代的醫生必須是細心的觀察者、耐心的傾聽者和敏銳的交流者。交流是雙方面的,醫患交流其實就是交心。
三十多年未輟的賀年片
每年春節之際,我都會收到一張賀年卡,三十多年從未間斷。雖然只是一張卡片,我把它視為珍貴的禮物,一張平安喜報。
寄卡的人,當年只有8歲,很聰明,討人喜歡。不幸的是她得了卵巢惡性生殖細胞腫瘤,瘤子不小,很惡性。按當時常規的做法是要切除子宮和雙則卵巢,輔加化療和放療。
那時,我們正在進行卵巢癌的系列研究,已經開始試圖只切除患瘤卵巢的手術,并于術后給予敏感的化療。但我們要共同承擔復發的風險和不安!
手術和化療的實施都順利,必須保持警惕,嚴密隨診,觀察影像檢查和腫瘤標志物。開始每月都得來,以后是兩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孩子長大了,瘤子沒有復發。賀年片如期而至,是我所期盼的。開始是稚拙的鉛筆字和小圖畫,后來竟然是精美的毛筆書法和國畫。幾句溫馨的賀年話語,幾行令人喜悅的消息:不休學了,考上初中了,考上高中了,上大學了(文科狀元)!結婚了,生了個女孩……
, 百拇醫藥
難道還有比這更珍貴的禮物嗎?一個醫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因此而足矣!
病人給我縫制的鞋墊
那是一個叫“小鳳”的病人。小鳳是中年婦女,從農村來。五年前在當地做了開腹手術,術后一直發燒、腹痛,后來腹部又鼓起了包塊,確認是腹壁膿腫。切開、引流,反復5次,傷口不愈,痛苦不堪,輾轉來京。
收入院后,充分的理解,審慎的計劃,周密的準備,認真的施術,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小鳳及丈夫的信任和友善讓人感動,“我們全認了”是怎樣的相許、樸實、寬容和鼓勵!我們和外科、整形科等進行了反復會診討論,一定給小鳳最好的、最有把握、能取得最好結果的手術治療。手術很艱苦,卻很順利。
術后恢復不錯,傷口都愈合了。出院后一個多月,小鳳復查,從提袋里拿出的東西讓我驚詫:是用幾層花布粘貼,又細細密密納縫的一雙鞋墊。她虔誠地舉過頭頂,交給我。我無法拒絕,雖然它不昂貴,我也不會使用,卻是一位勞苦農婦的一片心意!我也是為她準備了一條腹帶,這腹帶比較硬實有力,適合她的治療和恢復。她當然如獲至寶,激動不已……
摘自《一個醫生的故事》,郎景和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百拇醫藥